English

戏曲音像制品 岂能冷眼相待

1998-11-26 来源:光明日报 杨 文 我有话说

近日,一些戏剧迷写信给中国音像图书公司,反映如今的戏曲音像制品实在稀少,同时发出这样的疑问:中国戏曲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为什么音像制品制作出版、经营单位不大愿意涉足?

平心而论,眼下全国各地的戏曲音像制品是不大齐全的,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披露,如今最受人们喜爱的戏曲音像制品约有十来种:京剧、越剧、淮剧、粤剧、沪剧、评弹、豫剧、昆曲等。这些系列剧种的音像制品,大多是卡式盒带,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品种,如一盒《李丽芳唱腔选·一》竟还是1986年的产品,至今仍不见有续集上市。今年出版的只有《李军演唱专辑》和《李维康演唱专辑》等少数品种。至于京剧的激光唱片更是少得可怜,现只有经典绝版珍藏以及“样板戏”等一、二十种,像杨宝森、马连良等艺术大师的激光唱片很难觅到踪影。中国唱片公司下属某公司最近推出的一套《张君秋演唱艺术》,不知是什么原因,一些音像商店的销售却缺少热情。越剧、淮剧、粤剧、沪剧等著名剧种的激光唱片的问世也是呈“千呼万唤难出来”之势。与此同时,即使上市的戏曲音像制品,都存在着“两多两少”的情况:老艺术家的品种多,当红中青年演员的品种少;老生、花旦的品种多,小生、老旦、花脸的品种少。

据某声像出版社的负责人说:目前国内的戏曲唱片市场需求量不高,销售平缓,因此没有必要不间断地推出新品。老品种多是因为那些老演员有库存录音,开发制作成本当然较低。而对中青年演员进行录像、录音,请演员、乐队及投入设备的资金量较大,成本较高,且收益不乐观,出版方的积极性当然就不会高。至于各地音像商店里的戏曲品种少,这与一些商店进货不及时有相当大的关系,比如,某音像出版公司所出版的系列古今戏曲制品,货源较为充足,但各商店的进货积极性却不那么高。有的品种即使早已售完,就是迟迟不愿意添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